北关历史街区年营收破15亿,成皖北文旅新地标
近年来,随着我国文化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,各地纷纷打造特色文旅项目,以吸引游客、提升城市形象。在安徽省,北关历史街区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,成为了皖北地区文化旅游的新地标。据统计,该街区年营收已突破15亿,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。
北关历史街区位于安徽省宿州市,是宿州市的标志性建筑群之一。这里曾是明清时期的商业中心,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。街区内的古建筑、古街道、古商铺等,都保存完好,为游客呈现了一幅生动的古代商业画卷。
近年来,宿州市政府高度重视北关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开发,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修缮和改造。通过对古建筑的保护性修复,以及对周边环境的整治,北关历史街区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荣景象。同时,街区还引进了众多特色商铺、餐饮、住宿等业态,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旅游体验。
在文化旅游产业的推动下,北关历史街区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。据统计,该街区年接待游客量超过百万人次,年营收突破15亿。这一成绩不仅为宿州市的文化旅游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,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显著效益。
北关历史街区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,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:
一是独特的地理位置。北关历史街区位于宿州市中心,交通便利,周边配套设施完善,为游客提供了便利的出行条件。
二是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。北关历史街区拥有众多的古建筑、古街道、古商铺等,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体验。
三是完善的旅游配套设施。街区内的餐饮、住宿、购物等业态齐全,为游客提供了舒适的旅游环境。
四是政府的大力支持。宿州市政府高度重视北关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开发,为街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。
北关历史街区年营收破15亿,成为皖北文旅新地标,不仅展示了宿州市文化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,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。在今后的工作中,宿州市将继续加大对北关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开发力度,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。
总之,北关历史街区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,成为了皖北地区文化旅游的新地标。在未来的发展中,我们有理由相信,北关历史街区将继续发挥其优势,为宿州市乃至安徽省的文化旅游产业注入新的活力。
- • 亳州学院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,开启历史性新篇章
- • “三治融合”治理模式入选乡村振兴全国示范:创新之路助力乡村发展
- • 村村通公路变“波浪路”:施工方涉嫌用建筑垃圾填路基,引发社会关注
- • 亳州秸秆综合利用成效显著,年创收达20亿元
- • 春蕾女童助学工程助力5万贫困女生,辍学率实现清零
- • 全球首部曹植歌剧《洛神》在亳首演,中西合璧唱响建安风骨
- • “智志双扶”夜校助力脱贫攻坚,贫困村村民参学率达95%
- • 皖北首个村级冷链物流园启用,药材鲜储损耗降70%,助力乡村振兴
- • 无人农场收割机意外轧毁农田,村民索赔反遭企业威胁:有本事告!
- •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全覆盖,全国首套地方特色《亳药启蒙》教材问世
- • “扶贫校车停运致学生辍学,家长骑三轮翻车悲剧:1死3伤,社会关注教育安全与家庭困境”
- • “从田间到云端”:百款小吃入驻盒马鲜生,开启健康便捷新食代
- • 利辛红薯粉条出口量再创新高,欧美素食圈掀起“东方魔粉”热潮
- • “五抓五促”模式助力驻村工作队获评全国典型案例
- • 传统村落保护再升级:新增15村,修复百年古宅200栋
- • 蒙城油酥烧饼创吉尼斯纪录,千层酥皮直径1.5米惊艳亮相美食节
- • 世界中医药大会永久会址落户亳州,共筑国际交流新高地
- • 涡阳光伏扶贫电站助力脱贫,累计发电20.75亿千瓦时,惠及30万户次
- • 古井集团扩张风波:涡河水质恶化,村民癌症率激增引关注
- • 亳州大学成立建安文学研究中心,曹植七步诗创作场景数字复原展现文学魅力
- • 蒙城职教中心学生抗议:实习工资被扣30%“管理费”,教育公平何在?
- • 亳州农药减量行动成效显著,生物防治覆盖率达60%,绿色农业发展迈上新台阶
- • “假发村”家长联名 *** :呼吁职校增设接发手艺专业,传承传统技艺
- • 华佗故里倾力打造“世界药圃”,引种3000种珍稀药用植物
- • 华佗中医药主题民宿盛大开业,客房内设古法针灸体验区,打造沉浸式养生之旅
- • 秸秆禁烧新举措:无人机喷洒微生物制剂,7天降解还田
- • 谯城试点“中医养老”:社区嵌入药膳厨房,老人可定制养生餐
- • 亳州学院与安徽中医药大学共建硕士联合培养点,共育中医药人才新篇章
- • 国际学生中医药研修基地落户我国,年培养海外学子超500人
- • 亳州-周口-阜阳城际铁路开建,中原城市群再添动脉
- • 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,30项传统技艺融入校本课程,传承文化瑰宝
- • 茅台镇假酒“丧宴”强制消费,一桌8888元,不摆被骂“不孝”:传统习俗还是变相敛财?
- • 蒙城法院拍卖老赖别墅,成交价仅市价三成引公众质疑
- • 亳州农药减量行动成效显著,生物防治覆盖率提升至60%,绿色农业发展迈出坚实步伐
- • 农民自制“抗洪校车”被叫停:安全还是失学?教育局的抉择引发热议
- • 社区食堂推老年食疗餐,丹参小米粥日均配送超5万份,关爱老人健康新举措
- • 市公安局开展“警察蓝添彩生态绿”行动,重拳打击盗伐林木犯罪,破获盗伐林木案23起
- • 花木兰主题公园闭园维修引争议,游客怒斥塑像丑化巾帼英雄
- • 亳州宗教渗透扶贫村调查:23处非法教会藏身,贫困户成信徒主力
- • 名人故居数字孪生系统上线,扫码即可云游华佗草堂、曹操故宅,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
- • “漆园古镇汉婚体验成‘网红’陷阱,游客投诉凤冠被多人重复使用”
- • 长三角绿色食品产业园开园,预制菜龙头企业纷纷入驻,引领行业发展新潮流
- • 亳州二夹弦非遗剧团赴欧洲巡演,传统戏曲惊艳海外观众
- • 古井贡酒携手药膳创新,醉仙鸡黄酒煨制引发美食狂欢
- • 全国首家名人主题图书馆盛大开放,珍藏10万册曹氏宗族文献
- • 林拥城生态项目三期竣工,城市“绿肺”再扩5000亩,绿色画卷铺展新篇章
- • 农村改厕补贴被冒领,新厕所成蚊虫滋生地:亟待解决的问题
- • RCEP亳州服务中心挂牌,中药出口关税再降15%,助力中医药走向世界
- • AI智能炒菜机复刻亳州名厨手艺,20秒出餐引资本追捧
- • 华佗中医药国际博览会签约47国,针灸铜人AI教学系统引全球关注
- • 亳州县域教师工资差距引发关注:谯城年薪比特岗教师高5万元,教育公平何在?
- • 乡村春晚植入广告引众怒:小品演到一半突然推销化肥,观众质疑商业利益侵蚀文化传承
- • 老子文化园征地种景观树,村民抗议:良田变景区,饭碗谁管?
- • 药都夜经济璀璨绽放,花戏楼夜市客流破10万再创新高
- • “村干部数字化能力提升工程全面启动,千名村官持证上岗助力乡村振兴”
- • 光伏+中药材复合种植模式年收益破百万,绿色农业新典范
- • 利辛县医院现“走廊医生”,患者自带折叠床排队三天引关注
- • 四县乡村教师流失严重:谯城年薪高2万,利辛村小只剩代课老人
- • 共享电单车押金难退,千人联名投诉:“小黄车”变吞金兽?
- • 大学生直播团队助力亳州小吃,抖音单场GMV突破2000万,传统美食迎来新活力
- • 百年老店“亳州牛肉馍”日销破万,荣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
- • 构建“15分钟养老服务圈”:智能手环守护10万老人,智慧养老新时代来临
- • 石弓镇矿山修复区现非法采砂,环保局长被实名举报,环保监管何去何从?
- • 华佗五禽戏荣登联合国非遗预备名录,全球学员超百万,传承千年国粹走向世界
- • 亳州现“天价学区房”:曹操小学周边房价突破5万/㎡,家长争相购买
- • 乡村图书馆变网红打卡点,村民抱怨:“拍照的比看书的多”
- • 亳州白芍GAP基地通过欧盟认证,中药材出口价格翻倍,助力中医药走向世界
- • 华佗诞辰祭祀变“天价香火局”:一炷香888元,村民怒斥“神医成了提款机”
- • 尉迟寺遗址考古成果融入校本教材:历史教育的新尝试与考试制度的反思
- • 智慧课堂平板收费引众怒,家长举报“变相敛财”:教育公平何在?
- • 涡阳童谣数字化存档:AI语音合成引争议,“机器没那苦味儿”
- • 亳州迎来全省首个“零碳校园”:光伏发电满足全年用电需求,绿色环保新篇章开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