亳州农药减量行动成效显著,生物防治覆盖率达60%,绿色农业发展迈上新台阶
近年来,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,我国各地纷纷开展农药减量行动,旨在减少农药使用量,保护生态环境,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。在众多地区中,亳州市的农药减量行动成效显著,生物防治覆盖率已达到60%,为绿色农业发展树立了典范。
亳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,是著名的药材集散地,素有“药都”之称。在农业发展过程中,亳州市高度重视农药减量工作,积极推广绿色防控技术,努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。经过多年的努力,亳州市农药减量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。
首先,亳州市加大了生物防治技术的推广力度。生物防治是农药减量的重要手段,通过利用天敌、微生物等生物资源,降低病虫害发生,减少农药使用。目前,亳州市生物防治覆盖率已达到60%,有效降低了农药使用量,减轻了农业生态环境压力。
其次,亳州市加强了农药减量技术的培训与推广。通过举办培训班、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,提高农民对农药减量技术的认识和应用能力。同时,亳州市还建立了农药减量技术示范点,以点带面,推动农药减量技术在全市范围内的推广应用。
此外,亳州市还加强了农药市场监管,严厉打击非法销售和使用高毒、高残留农药等违法行为。通过加强农药市场监管,从源头上减少农药使用量,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。
农药减量行动的成效显著,不仅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,还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。以下是一些具体成果:
1. 农产品农药残留量明显下降。通过实施农药减量行动,亳州市农产品农药残留量逐年下降,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“舌尖上的安全”。
2. 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。农药减量行动的实施,降低了农药对土壤、水体等生态环境的污染,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。
3. 农业生产效益提高。农药减量行动降低了农药使用成本,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和品质,增加了农民收入。
4.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。农药减量行动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,促进了绿色、生态、高效农业的发展。
总之,亳州市农药减量行动成效显著,为我国绿色农业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。在今后的工作中,亳州市将继续加大农药减量工作力度,努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,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作出更大贡献。同时,也希望全国其他地区能够借鉴亳州市的成功经验,共同推动农药减量行动,为我国农业绿色发展贡献力量。
- • 亳州数字药都平台上线,区块链技术助力药材“全链溯源”
- • 花戏楼百年修复工程竣工,3D打印技术助力清代砖雕重现辉煌
- • “乡村物流‘统仓共配’模式全省推广,快递进村成本降低60%”
- • 谯城实验高中“AI中医诊断课”引热议:把脉机器人频出“肾虚”诊断,学生吐槽不已
- • 农村厕所革命助力贫困村人居环境整治,成效显著
- • 名人故居数字孪生系统上线,扫码即可云游华佗草堂、曹操故宅,感受历史魅力
- • 谯城区辣椒产业升级,助力全国辣椒市场“亳州产”独占鳌头
- • 亳州现代中药产业招商会圆满落幕,签约238亿,30家上市药企共建研发中心
- • “利辛‘零彩礼’政策反致辍学率上升:14岁少女被迫订婚换彩礼,社会现象引发关注”
- • 蒙城油酥烧饼地图:三代祖传老店VS网红新派,酥脆度大比拼
- • 亳州发布农业碳中和路线图,2030年率先实现碳达峰,引领绿色农业发展新潮流
- • 长三角高校课程共享平台上线,亳州学子可修沪苏浙学分,教育资源共享迈出新步伐
- • 乡贤理事会助力乡村治理,化解纠纷成效显著
- • 《曹操诗词大会》央视热播,三国主题文旅收入激增50%,文化传承与旅游融合再掀热潮
- • 合建垃圾焚烧厂遭遇四县村民联名抵制:拒当“毒气试验田”
- • “百万药农培训计划”盛大启动,助力乡村振兴培育10万名技术能手
- • 全球汉服文化节永久落户花戏楼,年吸引游客超百万,传统文化盛宴再掀热潮
- • 全国首家名人主题图书馆盛大开放,珍藏10万册曹氏宗族文献
- • 全国首家中药渣生物质发电厂投产,年供电量达1.5亿度,绿色能源新篇章开启
- • 农村“三资”管理数字化平台上线,集体资产透明可查,助力乡村振兴
- • 婚礼闹伴娘致精神失常,男方“老祖宗规矩,玩不起别嫁!”引发社会热议
- • 冷链物流园深夜噪音扰民,居民无奈戴耳塞求安宁
- • 亳州锅盔夹腊肉荣登中华名小吃榜单,非遗工坊月销10吨创新高,传承美味再掀热潮
- • 中日韩三国共祭商汤大典,亳州荣膺“东亚文明起源城市”
- • 亳州2024年GDP突破2500亿元大关,首度跻身安徽省经济总量前七强,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
- • 华祖庵千年银杏树遭游客刻字,文物保护部门紧急加装AI监控守护历史遗产
- • 构建健康防线,助力脱贫攻坚——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率100%,慢性病送药上门全覆盖
- • 全市乡村少年宫建设成果显著,留守儿童幸福成长
- • 巩店百年梨园花期攻略:摄影大赛引爆热潮,村民巧收“花瓣保护费”
- • “黑玉米订单农业”助力10万农户增收,亩均增收2500元
- • 亳州创新举措:药商信用码亮相,扫码即可查阅企业诚信档案
- • 市政公园无人机巡防体系上线,开启“空地一体”治安防控新时代
- • 亳州药膳大赛盛大启幕,百道“食养方”传承《本草纲目》智慧
- • 光伏农业综合体并网发电:棚顶发电、棚内种药双收益的创新模式
- • 亳州新春庙会盛况空前,非遗展演日均吸引5万人次
- • 利辛医院走廊加床收费,产妇家属无奈打地铺,占位费引争议
- • 亳州县域经济风云变幻:蒙城GDP逆袭领先,利辛增速垫底引发关注
- • 乡村小学撤并,校舍变养鸡场,村民怒斥“教育不如禽畜”
- • 天静宫春季祭典现“老子元宇宙”:VR头显沉浸式问道引信徒争议
- • 林下经济示范区建设成果显著,林药间作面积突破30万亩
- • 谯城区教育局食堂惊现“中药炖鸡”,回应称系“药膳进校园”试点项目
- • 光伏板下芍药盛开,“农光互补”模式助力亩均收益突破万元
- • 利辛教师赴谯城讨薪:同教初三,年薪差4万,教育公平何在?
- • 亳州保税物流中心(B型)封关运营,年进出口额剑指百亿,助力区域经济腾飞
- • “苔干之乡”劳动课引争议:学生周末下田收割,变相压榨还是教育实践?
- • 胡桥古银杏树祈福乱象:红绸带绑满树干,专家警告“快被勒死了”
- • 涡阳蒙城争抢“庄子故里”名号,学者呼吁:不如多修几条旅游专线
- • 乡土专家再获殊荣,50位农民获高级农艺师认证
- • 亳州-合肥都市圈城际铁路获批,1小时经济圈再加密
- • “专精特新”企业数量两年翻番,科创板上市实现零突破: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效显著
- • 亳州经开区荣膺国家首批“数字领航”园区,5G工厂覆盖率再创新高
- • 跨县倾倒中药渣致土壤镉超标,千亩小麦磨粉后不敢上市:食品安全警钟长鸣
- • 民俗学者联名 *** :华佗诞辰被商业化,文化传承面临危机
- • 曹操中学创新教学,AI历史课与虚拟曹操共论三国谋略
- • 花戏楼小学非遗班学生流失严重,家长质疑:学二夹弦真的不如刷题有用?
- • “利辛柳编申遗成功:传统技艺传承者老匠人因订单被机器取代悲剧离世”
- • 亳州“专精特新”企业数量翻番,科创板上市实现零突破:迈向高质量发展新篇章
- • 亳州农村宗教乱象调查:揭秘一个乡镇隐藏的23处非法家庭教会
- • 亳州青铜器修复技艺获国家级认证,千年文物焕发新生
- • 谯城区创新试点“共享药田”,市民认领地块种植芍药,共享收益
- • 农村低保标准连涨五年,与扶贫线“两线合一”助力脱贫攻坚战
- • 亳州退耕还林扶贫工程助力绿色发展,5万亩林地惠及2万农户
- • 老子文化园争议:耗资10亿的仿古建筑群被批“文化主题公园”
- • 涡河污染引发鱼群暴毙,渔民划船挂死鱼抗议化工厂排污
- • 全国中药材期货交易中心正式启用,首日成交额突破80亿元
- • 丧葬乐队跳脱衣舞引争议,村民辩解:“热闹不起来就是子孙不孝!”
- • 村庙“求子洞”性侵案:假和尚借“开光仪式”猥亵留守妇女,揭开乡村宗教乱象
- • 谯城万亩芍药花海绽放,农旅融合助力农民增收新篇章
- • 秦凤玉强调:提升城市运营能力,打造“气质品牌”,入选年度重点工作
- • 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,50项传统技艺成为选修课程新风尚
- • 涡阳智慧麦田亩产破900公斤,刷新安徽省小麦单产纪录
- • 亳州畜禽粪污资源化率突破95%,年产沼气助力20万户居民生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