村村通扶贫路塌陷变“搓衣板”,施工方承认掺入30%建筑垃圾引发社会关注

亳州新闻网 阅读:25 2025-08-04 13:39:38 评论:0

近年来,我国农村地区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,其中“村村通”扶贫道路的建设更是为广大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。然而,近日一则关于扶贫道路塌陷的新闻却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,施工方承认在道路建设中掺入了30%的建筑垃圾,使得原本宽敞平坦的道路变成了“搓衣板”,不仅影响了村民出行,更暴露出扶贫工作中存在的质量问题。

据了解,该事件发生在我国某贫困地区,当地政府为了改善村民出行条件,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一条通往各个村庄的扶贫道路。然而,在道路投入使用不久后,部分路段出现了严重塌陷,路面变得坑坑洼洼,犹如“搓衣板”一般。村民对此怨声载道,纷纷表示出行极为不便。

经过调查,施工方承认在道路建设中掺入了30%的建筑垃圾。原来,为了降低成本,施工方在采购原材料时,故意将部分不合格的建筑垃圾掺杂其中。这些不合格的垃圾不仅影响了道路的承重能力,还加速了道路的老化,最终导致了塌陷现象的发生。

这一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。许多网友纷纷表示,扶贫工作是一项民生工程,关乎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,如此草率施工,不仅浪费了国家资金,更让农民群众的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。对此,相关部门表示将严肃处理此事,并对施工方进行追责。

事实上,这并非我国首次出现类似事件。近年来,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,一些地方在道路、水利、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中,出现了质量不合格、偷工减料等问题。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扶贫工作的成效,还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。

针对这一问题,有关部门提出以下建议:

1. 加强对扶贫项目的监管,确保工程质量。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扶贫项目的监督检查力度,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,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。

2. 严格规范招投标制度,确保施工质量。在招投标过程中,要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,杜绝腐败现象,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。

3. 提高农民群众的参与度,发挥村民自治作用。在扶贫工作中,要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,让农民群众参与到项目规划、施工、验收等环节,确保扶贫工作真正惠及民生。

4. 加强对施工企业的监管,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感。施工企业要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,自觉遵守法律法规,确保工程质量,为农民群众提供优质服务。

总之,扶贫工作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事业,关系到我国农村地区的稳定和发展。在推进扶贫工作的过程中,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,严把质量关,确保扶贫成果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。对于此次“村村通”扶贫道路塌陷事件,相关部门要严肃处理,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利益,为我国扶贫事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。

亳州新闻信息
搜索
排行榜
标签列表
    关注我们

    安徽省亳州市新闻门户,整合政务动态、县区新闻、历史文化及民生热点,打造‘三个平台、一个智囊’的综合性信息枢纽